提请5日开幕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查的“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将“传承创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设为单独一篇,提出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推进文化创新、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目标。然而如何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如何推进文化创新?又如何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代表委员讨论热烈。
提高文明素质:教育不能拧把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于沛说,从中国的典籍来看,中国古人在日常生活、风俗、道德伦理方面都走在世界前面。但是,现在我国的国民素质却亟待提高。这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文革”对优良传统文明的破坏还有后遗症;二是改革开放以后西方资产阶级的腐朽成分大量传入,也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和传统伦理道德带来一些消极影响,比如在所谓竞争旗号下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自私自利等等。
“一个发展中的、成长中的大国,满怀信心走向未来的同时,不仅是要经济上迅速发展,同时在精神面貌上、思想文明素质上应该同时发展,应该是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走不远的。”于沛代表说。
全国人大代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章百家说,国民素质不是一天、一步跨越实现的,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儿童抓起。“我们目前的教育有个问题,就是不是在适合的年龄段传授、教育孩子们应该学习的东西,比如小孩最开始应该接受的是基本人生价值观的教育,如劳动是人的社会价值实现的第一需要等观念,然后是基本的道德观念,再接着是守法意识,年龄稍大以后再进行科学教育和文化教育,但是我们有些拧了。”
章百家说,道德底线和道德观念不是一天画出来的,如果仅仅依靠法律威慑,而没有道德规范,那么一些社会行为和现象也就不容易从根本上得到规范,道德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部分。
推进文化创新:传统引领时尚
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作家协会党组成员赵玫说,文化的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保持鲜活生命力的保证。“这个世界太斑驳了,你可以有无数新鲜的东西跟别人的视角不一样。”
谈及创新的方法,赵玫代表说,文化和经济差不多,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比如伍尔夫那一代文学家,创造了意识流的文学样式,是在各种纷繁的文艺流派发展的基础上,经历艰辛的探讨,才得出意识是流动的这样一种全新的写作模式。
除了文化内容形式的创新,“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还提到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尹力说,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可以让过去完全靠吃官粮的文化单位,在新的机制下激发活力,而在文艺院团、出版社和电影制片厂这几类转企改制的单位中,电影制片厂的转制相对是最容易的,因为电影本身带有工业和科技的属性。
“其他很多艺术形式,比如传统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不是都要产业化,我觉得应该是作为文化的活化石,由政府提供财政支持,把它们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传承下来,慢慢形成一个文化格局和文化视野。”尹力委员说。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韩再芬对于艺术作品内容形式以及文化体制机制的创新都有所思考。她说,有人觉得中国戏曲很老套,但其实戏曲也可以很时尚。“这种时尚不仅是形式上、表达上的创新,更是思想内涵上的,我们不仅要紧跟时代,更要引领时代。”韩再芬代表认为,要切实了解今天的生活环境、年轻人的生活和想法,并加以提炼、升华,才有可能与今天的观众对话。几年前韩再芬等主创的黄梅戏《公司》至今在网络上仍被热议。她表示,这也是她今后的创作方向。
谈到体制机制创新,她说,在商业社会推广文化,要靠团队的共同操作,需要一个产业链条的运作。把文化传承下去,在深受时代欢迎中传承。
成为支柱产业:突出地域特色
“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
在公益性文化事业中,公共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纪念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向公众开放,这一点成为今年一大热点。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张柏说,这是一件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惠民措施。
“全国公共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后,参观人数比原来增加了一倍,而且人群构成更加多样化,比如原来很少去博物馆的农民工也可以走进博物馆了。”据张柏介绍,两年来国家在博物馆方面补助了40亿元,“免费开放背后是经济发展的支撑和政府切实为民服务的努力。”
对于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文化厅厅长李玉英认为,文化产业将以最少投入、最高产出、最丰富的附加值形成一个新兴产业。“随着时代发展,工业时代、信息时代之后,迎来的将是文化时代。我们完全可以用丰富的文化资源去发展文化产业,使之超过工业、农业、第三产业,成为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比重且可以对民众生活产生重要影响的产业。”
“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指出,要加强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
全国政协委员、青海省政协副主席鲍义志说,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文化产业在经济格局中占的比重还比较低,但近年来电影、动漫等文化产业已经显出了比较强劲的势头。他建议,各地加大投入,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地区特色和资源优势,扬长避短,把文化产业搞上去。
来自西藏自治区的珞巴族全国人大代表、米林县副县长晓红对此深有感触,她今年就带来了关于利用旅游发展文化产业的建议。她认为,作为中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珞巴族特有的文化是当地吸引游客的主要因素,而旅游的发展也促使更多珞巴人挖掘、继承和发扬自己的民族文化。
晓红说,在国家和援藏资金的支持下,南伊乡近年来大力发展珞巴民俗旅游,投资40万元援藏资金修建公共广场和民俗博物馆,成功申请珞巴传统民族服饰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成立了民族歌舞表演队。县里引进西藏雅江集团投资500万元对才召村进行整村旅游开发、开发了扎贡沟旅游景点,每年举办珞巴民俗节,游客数量逐年增多。